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九宮格又邁出關鍵一步。近日,在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:重慶市公租房在全國率先打破戶籍限制,農業轉移人口與本地城鎮戶籍人口享有同等申請資格,凡是在中心城區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,滿足住房、收入標準條件就可以申請市級公租房。
這對于在重慶市務工的農民工來說,無疑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。長期以來,戶籍制度就像一堵無形的墻,在享有公共服務和權益保障上把農民工和市民區隔開來。按說,公租房是面向中等偏下收入、住房困難群體的保障性住房,而農民工往往在城里干著最臟、最累、最苦、最險的工作,掙著不高的工資,是最需要在住房上提供幫助、給予保障的。可實際上,因為不是城鎮戶籍,他們根本沒資格申請公租房。但總要有個棲身之處,于是無數農民工只能以低廉的租金、租住在臟亂差的出租屋里。重慶市新政策實施后,為城市建設流汗出力的農民工能申請正規保障住房,有網友就感慨說“終于能在城里有個安穩的窩了”。
從社會公平角度看,農民工作為城市的建設者,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受益者。住房保障是基本民生需求,取消戶籍門檻意味著農民工群體開始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。這體現了住房保障上的公平正義,是對農民工多年付出和貢獻的認可,也展現了城市的擔當和溫情。重慶市農民工能申請公租房,解決的不只是住的問題,還為他們享受完整的市民權利開了個好頭。當外賣騎手結束工作能回到整潔的住所,當農民工子女能在公租房配套學校讀書,這才是真正的社會進步。
這項改革對城鄉融合發展同樣重要。過去城鄉差距不僅體現在收入上,更在公共服務方面形成鴻溝。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有著18%的落差,其背后是億萬農民工難以更好融入城市的生存現實。重慶市的公租房政策破冰后,農民工有機會享有穩定的住房保障,子女教育、醫療衛生、社會福利、養老托育等配套公共服務也有望陸續跟上,城鄉之間的無形藩籬必將被逐步拆除。這將會進一步促進城鄉間人口、資源、信息的流動和融合,為城鄉融合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。
對城市自身發展而言,這也是雙贏之舉。作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,農民工從事著建筑、家政、物流等基礎工作。如果他們能以不高的成本居住在窗明幾凈的保障性住房里,一定能夠更安心工作,能夠激發更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。長遠來看,這種開放包容的城市態度會吸引更多人才,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。正如有專家所說:“當城市用住房保障留住建設者,收獲的不僅是勞動力,更是城市發展的持久動力。”
總之,重慶市公租房申請率先打破戶籍限制,彰顯了城市治理切實轉向“以人為本”,更關注人的需求。回看重慶市農民工工作的小樹屋歷程,這次率先的改革并非偶然私密空間,而是長期關愛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然。早在2007年,重慶市就決定將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確定為“重慶農民工日”。每逢這一天,重慶市會圍繞農民工在融入城市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,如培訓就業、勞動保護、社會保障等,開展政策研討、輿論宣傳以及多種形式的送溫暖活動。本報當時針對這則新聞,刊發題為《農民工日:協助民工融入城市最要緊》的評論,認為“農民工日看起來只是個形式,也并不能指望通過它就能解決農民工問題,但表明的是政府的決心,反映的是社會的態度,顯示的是輿小樹屋論的指標”。如今“重慶農民工日”已走過分享18個年頭,農民工工作也始終穩步走在全國第一方陣。從全國來講,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長期持續推進,有諸多課題亟待破解,不少地方也的確是“非不為也,實不能也”。正因如此,重慶市的歷次舉措才更具有引領和信號意義,釋放出城市敞開心懷接納農民工的決心和擔當。
當然,這項政策的落地還需要配套措施跟進。比如,簡化申請手續,讓線上辦理更便捷;合理規九宮格劃房源位置,讓申請者上班通勤更方便;加強公租房小區管理,保障居住環境更宜居;投放更多公租房,最大可能滿足更多農民工的住房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這項改革能否帶動教育、醫療等領域的戶籍改革,真正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,還需要持續觀察。
重慶市的探索,是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,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,為各地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參考借鑒。當城市治理不再被戶口本限制,當每個建設者都能共享發展成果,城市才真正讓生活更美好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