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采菊東籬下”的植物人文學解讀–文找九宮格空間史–中國作家網

古詩有采荇采蓮、采藍采綠,采菊是陶淵明的發明。自“采菊東籬下”問世之后,說到采菊,人們就會想起陶淵明,即使陶淵明不是第一個采菊的人。陶弘景注《神農本草經》說采菊:“正月采根,三月采葉,蒲月采莖,玄月采花,十一月采實。”陶弘景說的是采藥季節,讀起來雖頓挫抑揚,但在本草學家眼中采菊是采藥,而陶淵明則把采菊釀成了詩。

菊花當以黃色為正

園藝一向介入著詩歌史:園藝既轉變著草木形狀,也轉變著后世對詩歌的想象。《詩經》里的梅是梅子樹,落的是梅子,不是梅蘭竹菊中的梅花;《楚辭》有“桂酒”,而酒里不是木樨,是肉桂樹的皮;菊也一樣,一向被轉變著。1922年,聞一多師長教師寫《憶菊》贊美菊花色彩的美:“金的黃,玉的白,春釀的綠,秋山的紫。”而竹籬邊的陶淵明不會手捧一束綠色菊花,因古時的菊花最後和最多的色彩是黃色,白色次之,偶有紫色、白色,則一向被看成正色。《東坡志林》記下了時人對園藝新品和正色菊花的討厭:“洛人善接花,歲出新枝,而菊品尤多。遜之曰:‘菊當以黃為正,余可鄙也。’”

在前人的世界里,凡事都講求“正”。花,也有雜色。宋人林洪著《山家清供》,引其教員危稹的話:“梅以白為正,菊以黃為正,過此,恐淵明、和靖二公不取。”當然,這是后人說法。陶淵明采菊未必只采雜色花。題目是在陶淵明的時期菊花也沒有那么多色彩。黃是菊花的雜色,也是初色——菊是開著黃花走進文明史的。《禮記》有記,季秋之月,“鞠有黃華”。在菊花史的泉源,菊是黃色的小野花。陶弘景說:“今近道處處有,取種之便得。”宋人劉蒙《菊譜》說,唐代之前記敘的菊“皆無千葉花”,都是“單葉小花”。陶淵明采的菊花應當就是和野菊差未幾的單瓣小黃花。

我甚至感到菊花的名字本意就是黃花。《周禮》有記,王后有鞠衣。漢代有“兩鄭”注《周禮》,先鄭鄭司農云:“鞠衣,黃衣也”;后鄭鄭玄接著說,鞠衣“色如鞠塵”。鞠塵今稱酒麴,前人稱之鞠塵,意為酒麴色如塵,是土黃色。最後,jú這個音的意思說不定就是指黃色,所以鞠衣是黃衣、麴塵是黃霉,而菊花則是黃花。也是以,固然全國黃色的花那么多,但只要菊花的別號是黃花。

古菊是瘦花和噴鼻花

自從陶淵明“采菊東籬下”,菊家教在東籬,酒在東籬。陶淵明之后七百年,李清照寫《醉花陰》,寫的也是東籬,也是菊花,也是酒,多了的是“瘦”:“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”“瘦”的是人,也是花。說人瘦、花瘦都是寫實,說“人比花瘦”是詩。

菊花的初形是瘦花。范成年夜的《范村菊譜》說野菊“教學場地花單葉,極瑣細”。“細”便是瘦。被帶進人世天井的菊花仍是瘦花。直到宋瑜伽教室代,菊花仍是“小”與“纖”,范成年夜記載菊花36種,名列第一的勝金黃“花葉微尖”,第二名疊金黃“別名小金黃”,第三名棣棠菊“花纖秾”,第四名疊羅黃更是“花葉尖瘦如剪羅縠”。在這里,“縠”是細紗,意指菊花的花瓣“尖瘦”,像是細紗剪裁出。梁實秋在《群芳小記》中感歎古代園藝藝菊“不取其清,而愛其臃腫”,成果菊花“怒放時直像是特年夜的饅頭一個”。“瘦”是“清”,“清”是一種至高的品德:是安靜、冷僻中的遺世自力,是分歧流合污的高傲。陶淵明東籬下的菊花是“清”,不是貧賤的“臃腫”。

古菊,是瘦花,也是噴鼻花。蘇軾的《仇池筆記》有《論菊》,首句即說:“菊,黃中之色,噴鼻味和正。”前人之愛菊花,最愛它的“黃”與“噴鼻”。在漢語的花噴鼻世界中,除卻蘭噴鼻、荷噴鼻、婢女等,還有一個菊噴鼻。“東籬把酒傍晚后,有幽香盈袖”。盈袖的噴鼻來自東籬下的菊。既然菊花是噴鼻花,就不克不及只是看,還需閉上眼睛靜靜地聞。想陶淵明采菊時,也會垂頭聞菊噴鼻吧。隔著漫長歲月,常常和陶淵明對話的蘇東坡也如許想象東籬采菊:“漫繞東籬嗅落英。”

帶露折花與重陽采菊

“采菊東籬下”,陶淵明是在秋天的一個凌晨采菊的,他的采菊詩寫得明白:“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”陶淵明往采菊的時辰,花瓣上是有露水兒的。凌晨帶露采菊不是陶淵明的發明,而是一個傳統。梁簡文帝的《采菊篇》寫道:“月精麗草散秋株,洛陽少婦盡妍姝。相呼提筐采菊珠,朝起露濕沾羅襦。”詩中的日精是菊的別號。比簡文帝和陶淵明更早的是屈原,其也吟唱過: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該詩句應作互文懂得:朝與夕、餐與飲皆是采集噴鼻草嘉木上的花與露。落英是秋菊的落英,也是木蘭的落英;墜露是木蘭的墜露,也是秋菊的墜露。自從走進中國詩歌,走進中國文明史,采菊人的菊花上就一向是有露珠的。

魯迅師長教師在《朝花夕拾·短序》中說,“帶露折花,色噴鼻天然要好得多”。師長教師是詩人,寫得有詩意:露珠清亮,花朵與花噴鼻皆像被淨水洗過,采花人采得清爽的花朵,也采得純凈的花噴鼻和露水兒。但帶露折花是詩,也是史,與前人對露尤其是對草木之露的崇奉有關。由於在古人看來不外是天然景象的露珠,在前人的世界里是甘露、是美露、是膏露,且還有一個很美但曾經掉傳的名字——天酒。

中國前人還有重陽采菊的傳統。年夜凡陳舊的節日最後多是為了祛邪禳災。在前人的世界里,萬物有靈,草木有靈,也就常用草木來祛邪。也是以,節日年夜多有節日的草和樹,節日的草和樹年夜多是噴鼻草嘉木,由於噴鼻能降神祛邪。重陽節的樹是茱萸,草是菊花。古書云:“茱萸為辟邪翁,菊花為延壽客,故借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爾。”重陽節若何用茱萸和菊花辟邪延壽,分歧時期和地域的用法也不年夜雷同。人們熟知王維的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但古時重陽頭上也可插菊花。宋人劉景文寫詩問蘇軾:“四海共知霜鬢滿,重陽曾插菊花無?”陶淵明采菊會把菊花插在鬢邊嗎?陶淵明的鬢發,也是落了霜的:“歲月相催逼,鬢邊早已白”(《喝酒·十五》)。由此可見,東籬采菊的陶淵清楚發黃花。孫思邈的《令嬡月令》記重陽風俗:“重陽之日,必以肴酒登高眺遠,為時宴之游賞,以暢秋志。酒必采茱萸、甘菊以泛之,既醉而還。”重陽節,金風抽豐習習,人們登高宴飲,飲的是茱萸酒菊花酒,然后,醉著從高處回來,這醉是酒醉,也是沉醉、歡然。

貧士采菊與孤單的田園

后世對陶淵明故事的講述邏輯清楚:不為五斗米折腰,于是“回往來兮”,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。但不為五斗米折腰致使東籬下的陶淵明經常饑腸轆轆,在貧與道之間掙扎,在掙扎中自我撫慰、自我激勵:“先師有遺訓,憂道不憂貧”;陶淵明用來撫慰本身的是汗青中的貧士。中國詩中多懷古詩,但像陶淵明如許經常悼念現代貧士的未幾,他甚至專門寫了一組《詠貧士》的詩,歌詠的是貧士,撫慰的是本身。

愛酒的陶淵明在重陽喝的應當是菊花酒。漢代劉歆的《西京雜記》講到重陽菊花酒做法:“菊花舒時,并采莖葉,雜黍米釀之,至來年玄月九日始熟,就飲焉。”需求一年才幹變成的菊花酒畢竟是“宮中樂事”。陶淵明的菊花酒簡略:“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泛此忘憂物,遠我遺世情。”東籬采菊,把帶露的花瓣撒進酒里,也就是過節的菊花酒了。但陶淵明太窮,“性嗜酒,家貧不克不及常得”(《五柳師長教師傳》)。重陽節,東籬的菊花按時怒放,可陶淵明沒有了酒。《續晉陽秋》有一段故事,說“陶潛玄月九日無酒,于宅邊東籬下菊叢中,摘菊盈把,坐其側。不多,看見一白衣人至,乃刺史王弘送酒也”。和“東籬采菊”教學一樣,“白衣送酒”進詩進畫。詩中人、畫中人的陶淵明是悠然的,東籬下的陶淵明是甜蜜的。白衣送酒是他人講述的故事,陶淵明的重陽是沒有酒的節日:“秋菊盈園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華。”菊花滿園,但陶淵明的羽觴是空的。

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”東籬下的陶淵明看著南山,心坎淒涼。除卻窮愁,存亡是陶詩的第二年夜主題。“家如逆客店,我如當往客。往往欲何之?南山有舊宅。”“舊宅”不是人圓滑居,而是陶家的墳場——陶家祖墳在南山:人生如逆旅,回宿是南山。東籬采菊的陶淵明常在窮愁和孤單的漩渦中掙扎,他用平生的苦痛換來一個田園。他生的時辰,田園是他一小我的孤單的田園;他身后,有那么多人隔著漫長的汗青與他對話,以致于中國詩歌史有了一種叫《和陶詩》的詩。桃花源雖美,但畢竟虛無,“后遂無問津者”。而陶淵明用菊花建起來的田園成了人們的幻想國。田園是后世一切人的田園,而菊花永遠是陶淵明的花——聚會場地在陶淵明之后,菊花別名陶菊。

(作者系浙江師范年夜學人文學院傳授)
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